随笔的图片

我们喜欢说“烙印”,它可不是疮疤。

我有时想,若不是出生在老蚌埠那条石板街上,若不是那么熟悉毗邻淮河的二马路,童年少年时穿行在附着于它的小街小巷里,可能我对古镇老街不会如此一往情深。

烙印也是一个人的文化基因。
学生时代在蚌埠二中曾参加学校宣传队的那种“芳华”,会在我的学校管理视界与意识中显现影响力。
成长经历会被复制,作用于现实。

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节就是在刻意设定另一种展示与评价尺度。
内心希望有能耐的孩子都有舞台耍。
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当然要在校园里令人瞩目,但也再不能一花独放,各种才艺突出的学生也要有当仁不让的机会。

我们已经通过自身的体验清晰的意识到,校园生活是学生人生重要的一部分,是每一个娃成长的阶梯,而不是削弱其自尊、自信,磨灭其自我期待的深渊。
我们也会把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作为素质教育的真正起点。
这也算是一种“变脸”。

回头去看,我的校园文化理想有两个来源。

其一当然是传统的,民族文化里诗书礼乐、琴棋书画这些个言志、抒怀、追求人生旨趣的东西,也得让娃们由初识、好玩到开始着迷。
我理解并坚信孔子的想法,它们一定能够发挥出有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教育熏染作用。

其二就是我在蚌埠二中广播室、宣传队的成长经历。
尽管我最终没有做成播音员、主持人,或是从事艺术工作,那一段的成长、历练,使我享用一生。
大会讲话从不用发言稿,讲坛上的绘声绘色始终能抓住人。
感恩母校蚌埠二中的培养。
后来发现这种感恩成为了管理初衷,在力所能及的的影响范围内,搭设更多平台,让娃们都有成长、历练的机遇。
在天一工作八年,我们的艺体生高考无论是达线还是录取,都是全市最高的。
体育特长生独霸市中学生运动会男女及总分第一多年。

我曾半开玩笑的跟同事们说:文化课高考叫一中本部独领风骚,追撵太费劲;我们就在多元化高考上打造出一艘航空母舰,与之并肩同行。

校园里就该生气盎然。
由最初的合唱节,到形成系列活动群组的文化节,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也在丰富着。
当然,既是文化节,它就一定要有包容与丰富性。
嘻哈、街舞、武术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也同样大放异彩。

娃们的自由自在会让主张循规蹈矩的先生们不舒服,也会有诸多的担心。
我倒不这样认为。
规矩是和责任心并联在一起的,它得有内心的呼应。
你赋予娃们上台的机会,他要上台、能上台,就得有个自我组织、提升的过程,提供机会,适时的赞赏和鼓励要比任何大道理都来得贴切。

文化节上除了有我们自己的校园明星展示外,我们也请过市里的腕儿——曾经获得全国金奖的市豫剧团的小顾。
这小姑娘精气得很,转瞬之间,脸谱变化多端;更兼其正宗的戏剧招式功底,举手投足,风采焕然。
变脸之中,忽而英武铿锵,忽而妩媚柔顺,忽而调皮玩戏,赢得满场喝彩。

其间她有个互动环节,下台和我们握手,原本是笑容可掬的戏剧人物脸谱,手和我一碰,脸一扭,立刻变成极富戏耍表情的猴脸。
这么近的距离,这么突兀的变化,让我目瞪口呆。

许久没有见过如此妙绝的民间样式,惊叹不已。

乘风领域(www.4080so.com)分享生活随笔
乘风领域 »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