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无语对萧红
五下的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就是《祖父的园子》,于是,又要拾起《呼兰河传》,又要走近萧红。
备课时,同事感慨:为什么越备课越不喜欢萧红了呢?
许是仍然受宋佳版的电影《萧红》的影响,毕竟作为老师不知道如何去跟学生说,说她一辈子都在谈恋爱吗?怀着汪恩甲的孩子爱上萧军;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蕻良;最后如花盛年,客死他乡之前还让骆宾基生死不忘。
那么她的孩子呢?作为母亲,她负到该负的责任了吗?
这,到底是让我们意难平的地方。
上课,问孩子们对萧红了解多少。
浩宸说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31岁时因肺结核病逝于香港。
雨佳说萧红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语昕说她写出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小说和散文《孤独的生活》。
对这些十岁左右的孩子而言,民国该是多么遥远故事。他们所知道的这些零零星星,也不过是手边参考书上的几行文字介绍。
她只是张乃莹,一生与四个男人有着情感纠葛:父母之命的未婚夫汪恩甲,相濡以沫又爱恨交织的浪子萧军,托付终身的好男人端木蕻良,临终病床前照顾的骆宾基。
她也是作家萧红、悄吟,写出过许多力透纸背的小说。从未上过大学的她,却用那么美好的语言将故乡东北,从遥远的呼兰河畔,搬到了现代文学的殿堂之上。
落魄的街道、枯黄的树叶,在萧红的眼中都是自由的、幸福的,她羡慕着,感叹着自己命运的坎坷,在父母之命的逼迫下,在一心求学的驱使下,离开家,直到死的那一刻都在没回去过。
所以萧红写作的内容永远是故乡奔涌的呼兰河——“怀乡”这个主题几乎贯穿了萧红的创作历程。
我直接略过了她的情史,只告诉孩子们她生逢乱世,家国变乱频繁,除了少年时在呼兰与祖父相伴的时光,萧红从未在安稳中体会过幸福。
所以,她也只是一个想要幸福与自由的女人罢了。
用一节课,和孩子们一起在“祖父的园子”里看景物繁多,色彩明丽,感受祖父对“我”包容宠爱和耐心。
每个人都觉得,这篇文章里的小主人公真是自由,真是幸福啊,园子里到处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追蝴蝶,捉蚂蚱,跟着祖父晃来荡去。哎呀,天那么蓝,云那么轻,每一天都是充满了欢笑的好日了哦。
对“我”来说,祖父的园子,园子里的一切,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时光,就是童年最美的记忆。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文中这样的句子很多,感觉哪哪儿都有趣,驻足转身都是风景,都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的自由幸福。
可是,第二课时,学习文章后的“阅读链接”: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
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我问孩子们,为什么明明我们读到的明明是自由快乐和幸福,作者却说“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呢?
小朋友们开始叽叽喳喳发表自己的看法。
记得于乐分享了许多,但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觉得萧红就是用童年治愈一生的人。因为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所以童年的所有美好,和祖父相处的时光,还有祖父的园子,都成为她以后最美好的回忆。
我不知道其他小朋友是否听懂了她的发言,园子的主人已经不在了,而且园子里的一切也只能想象而不能亲见了,小朋友们是否感受到作者的伤感之情呢。
课文所描写的是一派美好的景象,可这种美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美好中蕴含着淡淡的伤感。
端木蕻良曾写过一首无题诗:“豆蔻梢头梦乍醒,繁华何处觅芳城。已忍伶俜十年事,落花无语对萧红。” 无题其实有题,写尽了他和萧红对东北家乡的思念。“九一八”以后,丧失了家乡的东北人流亡了十年,时时刻刻,都在怀念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可是,我没有给孩子讲,像萧红这样在梦中长大的孩子,都是极度孤单的。
所以,她在写作中寻找她的故乡、亲人,寻找穷人、妇女和儿童,她在书写中静静地呼吸,她一生追求爱与自由,在颠沛流离的短暂一生中,始终是从异乡到异乡……
留着以后,他们长大了,慢慢去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