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做得越久,我越不敢轻易评判对错是非

随笔的图片
01

今天早上,加斯顿小学的日签是这样的。我在转发时,加了一句转发语:用等值的惩罚代替体罚。

很快有朋友留言:具体用怎样的惩罚措施代替呢?家庭里应该好操作一些,学校里的所有惩罚好像都有体罚嫌疑。

是的,诸如“等值的惩罚”,仍然是一个名词,一个概念。但到底什么是等值的惩罚?不了解的人确实会一头雾水。印象中干国祥老师和魏智渊老师都写过相关的文章,我便搜索了一下,从中摘取两部分,希望能给初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的朋友一些帮助。

一天,小和尚在清澈见底的溪流中抓到了一条小鱼,然后到岸上用细绳捆住了鱼儿,系上一块小石头,再把小鱼放回溪中。小鱼挣扎着在水中游动。整个过程中,小和尚天真的童音在格格地笑着,背景音乐则是慈悲的梵音。就在小和尚背后不远处的一块岩石上,他的师父正背着手,平静地看着这发生的一切。

然后,小和尚又依次在岸边和山崖上捉到了一只青蛙和一条与他先前“相识”的蛇,如法炮制,拴上石头,看着它们笨拙地挣扎。小和尚依然快乐地笑着。做完这一切后,还自由自在地在溪水中游了一会泳。而他的师父,则在回家的途中捡了一块十来斤重的石头。

大山深处的夜晚,宁静得可以听到湖外面传来的虫吟。玩了一天的小和尚早早地睡着了,未脱的衣服上,还有着几处水渍。老和尚抱着石头进来,用一根粗绳将石头绑在小和尚的背上——孩子的睡眠是这样地深,小和尚甜甜地睡着,不知道发生的这一切。

黎明来临,师父在他们的住所——湖心的木屋外细细地拂拭着佛像。小和尚醒来了,挣扎着走到师父面前,哀求道:
“师父,我背上有个石头,请帮我拿下来吧。”
“难受吗?”师父顾自拂拭着佛像,平静地问。
“是,师父。”
“小鱼也像你一样吗?”
“是,师父。”
“青蛙也像你一样吗?”
“是,师父。”
师父加重了语气:“蛇也跟你一样吗?”
“是,师父。”
“起来吧。走走看。”
小和尚艰难地走了几步,咚的一声坐在地上:“太沉了,我走不动,师父。”
“那小鱼、青蛙和蛇现在会怎么样?”
“我错了,师父。”
“去帮它们全部解开吧,然后我再帮你解开石头……如果青蛙、小鱼和蛇中有一个死了,你会一辈子在心头放着一块石头。”

小和尚笨拙地走下出庙的木船,独自划到岸边,然后挣扎着爬上山坡,来到小溪边。在水深处,他发现了缠着石子的小鱼,但是,小鱼已经死了很久。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来,小和尚的身子在微微地颤抖,他用手扒开岸边的沙石,把小鱼埋在地下。然后,他坐在溪边,第一次学会了深思。师父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原来站立的岩石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在另一个地方,小和尚找到了被缚的青蛙——青蛙还活着!解开石头之后,它游向了水深处。

背着石头到山崖上寻找蛇是最艰难甚至危险的,音乐却仍然出奇地平静,和老和尚平静关切的目光一起陪伴着小和尚爬上了山崖。但是,蛇已经死了。小和尚握着因为自己的顽劣而死去的蛇,终于再也忍耐不住,放声哭了起来。

哭声越来越大,终于和如瀑的溪声汇合在一起……

——选自干国祥老师《等值的惩罚》

上面这个片段来自电影《冬去春又来》。小和尚在鱼儿身上缀上石头,师傅把石头缚在徒儿身上,通过这种方式让他“感同身受”,实现“等值”。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一个学生捉弄新到的老师马修,结果误伤了门卫。马修没有像校长那样采用体罚的方式严厉对待这个学生,而是对他施加了另外的惩罚,让他去医院里照顾门卫。这种惩罚,能让学生体验自己的错误所造成的后果,从而激发良心上的不安,这才是道德或规则的心理学基础。相反,体罚要么激发恐惧,要么激发怨恨,往往兼而有之,这与学校存在的目的背道而驰。

——选自魏智渊老师《为什么不能体罚学生》

因为误伤门卫而承担起照顾门卫的责任,这也是典型的“等值的惩罚”。

简单来说,等值的惩罚就是让孩子所犯的错误与他要承担的后果密切相关。而很多父母喜欢用“打”来解决一切问题。孩子不听话了,打一顿;孩子作业写不完,打一顿;孩子欺负了别的小朋友,打一顿……当他被打完的时候,他的心理上也获得了平衡——反正我已经被打过了,我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了,于是心理上,便会心安理得。

一个从小被父母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的孩子,进到学校里往往会表现得天不怕地不怕,尤其在这个限制老师惩戒权的时代——因为他在父母那里已经体验过最极端的惩罚方式,到学校里老师不能打不敢骂,如果没有更高超的教育技巧,很难降得住这样的孩子,于是,他更加无法无天……

所以,慎用体罚。

那么对学校教育来说,对孩子犯的每一个错误都以“等值的惩罚”来回应,也是一件并不容易做到的事。但有了这样的意识,惩罚的作用就能发挥得更大一些,让孩子在受惩罚的过程中承担自然后果,有助于培养孩子内在的一致性,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态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在情绪愤怒的情况下打碎了一块玻璃,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是:老师很愤怒,连同这个孩子之前的“劣迹”一起拉出来,把孩子狠狠地批评一番,认为他不可救药,然后通知家长,再把家长数落一顿,要求赔偿这块玻璃。家长也是义愤填膺,挨了老师的批评之后回家把孩子打一顿——你就不能争点气吗?成天给我惹事!然后自己屁颠儿屁颠儿地去学校量尺寸,跑玻璃店儿划玻璃,把新玻璃安装好。事情到此就结束了。

这种处理方式中,老师是错的。我们批评学生,要就事论事,具体指出孩子在这件事中的错误,而忌讳带着对这个人的否定来批评孩子,即对事不对人。家长也是错的,打一顿,发泄了自己的怒气,但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让孩子觉得我已经被打过了,大不了就是被打一顿嘛!下次他还会犯类似的错误。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老师了解清楚孩子打碎玻璃的原因,与孩子进行对症下药般的谈话,并表达出高期待。高期待往往意味着真正的信任,信任孩子无论现在有多少问题,他将来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当老师不断地向孩子传达高期待的时候,这种信任就会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使孩子逐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但是既然犯错了,必然要承担后果,这件事情的解决是需要家长来协助的,那么如实向家长描述事实,告诉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把这块玻璃补上去,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要起到教育和引导家长的作用,因为很多家长会像上面那个家长一样,回去还是把孩子吼一顿打一顿了事。

家长跟孩子的谈话也应该是就事论事,分析问题,指引方向,帮孩子梳理情绪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和孩子一起处理后事。比如,量尺寸,划玻璃,装玻璃,整个过程让孩子一起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能学到一些知识,接触他平时可能轻易接触不到的领域。

虽然怒目也是慈悲,生命在某些时刻需要棒喝,但是记住: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趋于完美。

孩子的心是世界上最微妙最敏感的地方,要呵护孩子的心灵。

02

加斯顿小学的日签,每天都会转发到“全人之美课程交流群”。可能也是因为今天的日签内容,一位妈妈在群里发了一段话,大意是:孩子因为上课时拿出了刚买的迷你订书机看了看,老师让孩子扔进了垃圾桶,孩子下课也不敢去拿,怕被同学说或被举报。妈妈听了很愤怒,觉得老师太可恶,把学生当犯人监管,太专制了。

这条消息,容易引起很多人的情绪共鸣,是的,这样的老师太可恶了,学生一点点自由都没有。

然而,多年的教育经验却使我不敢仅凭这些信息就妄下结论。因为,太多时候,家长听到的孩子的描述只是片面的,如果不能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境,很可能会产生误解。

我需要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才能对这件事情下判断:孩子只是把新迷你订书机拿出来看看吗?有没有发出声响,较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老师是一位刚入职的新教师还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家长对这位老师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还是只接触过一小段时间?当时是在上自习(写作业)还是老师正在讲课或讲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老师让孩子把订书机扔进垃圾桶,当时有没有想过下课时再单独把孩子叫过来谈一谈这样做的原因,但是下课的时候却忘了……

以上每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都会影响我对这件事情的判断和处理。妈妈说孩子是在公立学校。我有过十七年在公立学校任教的经验,能深入地理解公立学校老师这个群体。很多时候,不是这些老师不想做个能够更多关注孩子的好老师,而是因为大班额以及学校没有给予老师更多的专业指导,让他们不得不用一些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处理学生的问题。扯到体制及学校管理上去了,先打住。

在班额比较大的班级,教师需要树立更多的权威,以“镇压”住学生,让他们遵守纪律。那么,表现出严厉就是最简单直接的树立权威的方式,尤其是对于刚入职的老师来说。我常拿刚入职时的自己开玩笑——刚参加工作,带了一个80人左右的二年级,在学生面前,哪敢笑,一笑就收不住场了(年轻老师一定会共鸣),所以就装出很厉害的样子。以至于有一天我在家里呵斥我家的狗:“小黑,坐下!”说完之后我猛然意识到,我呵斥狗的语气怎么跟在学校呵斥学生的时候一模一样?!

所以,如果这位老师是个新老师,那么我会对ta产生同情,ta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哪种更好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情。如果ta正在讲课,讲到非常关键的地方,学生却在下面玩订书机发出较大的声响,她在课堂上也没有时间去通过沟通、了解等方式去处理这个问题。但是不能同意的一点是,ta让孩子把订书机扔进垃圾桶。哪怕是出于对物的珍惜,扔进垃圾桶也是不对的,有些极端了。先没收,下课后跟孩子谈话,根据谈话情况当场归还孩子物品或请家长来学校归还物品给家长,都是可取的。再迷你的东西,在孩子那里,可能也是一件心爱之物。

那么作为妈妈,如果我听到孩子反馈的这件事,我会这样处理。

先询问孩子,尽量还原现场:当时老师在讲课吗?你只是把订书机拿出来看了看还是不停地玩没有听课甚至发出声响?

了解了情况之后,再让孩子说说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在哪里。遇到事情,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我们需要教给孩子的一个重要的思考方法,只有从自己出发,才能让孩子形成对事情的掌控感,这是从小就需要培养的思维方式。

接下来,要帮ta分析老师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孩子理解老师的做法,激发同理心。但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诋毁老师,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你想,一个在孩子面前尊严坍塌的老师,ta教的内容能被孩子接纳吗?所以,这是引导孩子进行审辨式思维的好机会。

最后是教孩子接下来如何做,鼓励ta去找老师谈一谈,经过老师的允许,拿回自己的订书机。因为老师在课堂上的行为有时只是为了维持在学生面前的尊严,学生找ta单独沟通时老师常常会变成一个正常人,恢复正常的认知。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帮助的。

这是对孩子的引导。之后,家长可以根据情况决定要不要找老师沟通。

如果找老师沟通,也必须放下自己的情绪和给老师贴的标签,带着尊重、谦逊的态度去沟通。可以问下老师:我听孩子说您让ta把订书机扔垃圾桶里了,孩子回来情绪不太好,我已经跟ta沟通过了,但孩子也描述不清,我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看看需不需要我们再配合学校做些教育……老师遇到这样谦虚请教的家长,如果ta确实有做得不当的地方,也会有一定的反思,并能更好地处理这件事情。好老师是夸出来的,家长的尊重和信任是他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

以上只是基于一些信息的猜想,并不是说我列举的解决方案就一定是正确的。我只是想说明,教育是复杂的,极为复杂的。不能依据片面的信息去轻易地下结论,做教育越久,我们越不敢轻易去评判是非对错。做眼中有人的教育,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树立的原则。而这个“人”,以孩子为主体(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但也涵盖了与这个孩子相关的父母以及ta背后的全部家庭成员。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乘风领域(www.4080so.com)分享生活随笔
乘风领域 » 教育做得越久,我越不敢轻易评判对错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