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娅,一个值得琢磨一下的女人
抖音在装装卸卸N次之后,终于彻底跟它说拜拜了。但因为自己捣腾了“原味教育”,在一些碎片时间里,会偶尔刷刷视频号,薇娅就是这样“认识”的。
印象中,刷到过两个关于薇娅的视频,一个是她在直播间,究竟是在卖货还是在接受采访我已经记不得了,只留下了这个脸型有些瘦长、看起来蛮利落的女人是个直播号主这样的印象,还有,她的嗓音有些粗哑。
还有一次是脱口秀,应该是许知远那一期,他拿来调侃的嘉宾中就有薇娅。
这两个都是很短的小视频,所以给我留下的也是很浅的印象。
薇娅写了书,《人生是用来改变的》。这可能是樊登采访她的原因之一,毕竟樊登老师是个讲书人。
两个人的对话自然也是围绕着这本书展开,但是我依然不经意地听出了两人对话的逻辑,或者说,是樊登老师设计的采访的逻辑,与设计一节课,有点相似。(唉,职业病了吧?)
01
初始,樊登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哦不,打开话匣子的:“……我们先说录制的时间吧,这会儿是北京时间一点零三分。什么样的人会在半夜一点钟开始工作呢?我们欢迎淘宝女主播薇娅。”然后薇娅就开始介绍自己的作息:别人吃早点的时候她下班回家,吃完就睡觉,下午四五点起床。
从与常人不同的作息时间入手,是个挺好的设计。
接下来,又从书名入手,开始聊薇娅的成长经历,重点是创业历程。这就进入了“文本分析”了。
这个主题 ,以童年为起点。薇娅有一个并不幸福的童年。父母离异,跟她一起生活的外婆也因为是独自抚养自己的孩子们,为了让孩子们免受伤害,所以表现得非常强势。薇娅小时候是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总担心自己是多余的。她不太会表达,但可贵的是,她一直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
在薇娅的原生家庭里,我觉得两个人对她的影响比较深。一个是外婆。从薇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外婆是一个很能干的女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薇娅的创业一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薇娅身上有一股不怕吃苦的劲儿。另一个是母亲。因为外婆的强势,导致母亲的命运被安排——早早结婚,21岁生下薇娅,后来又离婚。所以母亲或许是对自己的命运有了一定的反思,对薇娅就给予了足够的自由。用薇娅的话讲,她受到的教育是放养似的,只要不犯法,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当然也刚好切到了家庭教育的主题——对孩子怀抱高期望,精心设计和控制孩子的成长,是不是对成长规律的违背?
这个话题我以前说得多了,不展开。
02
进入创业这个主题。可能是受了父亲是做服装行业的影响,薇娅到北京后也开始进入服装市场。她吃得了别人吃不了的苦。凌晨三点出门去工作;冬天穿着夏天单薄的衣服,一站就是一天,不能坐;门店小,环境差(搞服装批发的),每天被挤来挤去……这就是创业之初。再然后,遇到了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海锋,现在是她的老公,也是她事业的重要支持者和合伙人。签唱片公司,办厂,到西安开店,去广州发展……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摸爬滚打着,直到2019年成为网红淘宝直播店主。薇娅说,自己不断地尝试,看到希望,描绘了一个很好的画面,突然间发现不是这样的;然后又抱另一个希望,又有了一个美好的画面,发现又不是。就一直这样波浪形地给自己的心理做建设,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确实,就像她的书名中说的,人生是用来改变的。她不给自己设限,一条路不通再走另一条,加上她良好的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强大的韧性,或者再加上些些的运气,她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樊登在评价薇娅的经历时说:我讲过一本书叫《混乱》,它就说,一个人成长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无论命运把你抛到任何一个点上,你就地展开做力所能及的事。
这句话并不是绝对真理,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有的人生来就有很强的目标——我一定要在某个领域里有所成就!或者自己确实对某个领域很感兴趣,那么,板凳坐得十年冷,也可以取得成就,往往还是非常大的成就。但是对于像薇娅这样的人来说,她就是随遇能安的人,她享受的就是不断尝试的过程,过程就是目的。这也是能引起我共鸣的一个点儿。
03
“文本分析”完了,一节课的精确部分结束了,最后,自然要进入总结、升华阶段。樊登设置了三个很好的问题:
1.很多人跟我发出同样的感慨:说挣这么多钱干吗呢?
这个问题把对话者引到了对自己所做事情的一个总体概括上。薇娅说:“我真的——跟海锋两个人——是享受这个过程。”所以,他们不怎么旅游,不怎么逛街,每天聊的都是工作。她喜欢去挑战自己,做一件事情,就像去闯一个迷宫,就想看看能不能闯过去。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份好奇心。我常常想尝试新的挑战,也是如此。
2.如果你来给年轻人一些建议,在他们创业之初,或者最艰难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守住哪些原则?
这个问题是逼着薇娅从自己的创业经历中提炼出精华,所以与“精确分析”部分的就事论事不同,这个回答一定是干货。
果不其然,薇娅总结了两点:
要会改变,学会变通,知道自己适合干吗,要跳出自己看自己。这也是我以前文章里提到过的,要经常以“另一个我”的身份来审视自己。
不抱怨。抱怨会影响心情,在最困难的时候,你要想它有可能是给你以后建高楼打地基。又一次与我的观点吻合,我写过《“多反思自己,少抱怨别人”,这是很难但很重要的事》(点击查看)。
3.你这种不断自我观察、自我反思的精神,是什么时候培养出来的?
这个问题薇娅是这么回答的:“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是谁。真的。很小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我现在脑海里都还有一个很深的画面,就在我跟我外婆住的院子里面,那时候我们还养了小兔子。我晚上在房间里面,那时候大概几岁,我说我是谁,我怎么来的,我要干吗?”
我听到这里,真想大笑一声:哈哈,你看,支配一个人做事的根源处,一定会落到哲学层面的思考。薇娅很小的时候的一个追问“我是谁”,其实奠定了她的人生观。也就是说,她也是从小就对生命有过深刻思考的人。所以,直到现在,隔段时间她就会问“我是谁”?这个问题让她无论是何种身份,无论正经历着什么,都能迅速冷静下来,不迷失。
对这个问题的追问,也增强了她生命的韧性,用尼采的话来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最后的最后,樊登对薇娅的“我是谁”做了这样一个回应:
刚才你关于“我是谁”的这个问题,我给你一个我听来的答案。邓晓芒教授,哲学教授,他说“我是谁”是一个终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答案叫作“走着瞧”。
就是说,你的人生是你活出来的作品。就像萨特讲的“去创造”,你的人生终极是什么?不知道,去创造。创造出来的那个“薇娅”,就是你。
04
好的对话,确实是有逻辑的,与一节好课的设计没有什么区别。我写这篇文章时,心里也大概有类似于一节教学设计的逻辑,不知道这是本能还是教学设计迁移的结果。如果“写在前面”交待了这篇文章写作的背景,前几段属于文章的浪漫部分,那么1-3部分就是文章的主体,精确部分。在精确部分,我借梳理薇娅的成长和创业历程,渗透进了能引起我共鸣的一些道理,有的是薇娅说的,有的是樊登说的。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没有插进去的、但是也算得上这次对话的金句的,还有“一个人能够做多大事,他就能够吃多大委屈,这是成正比的。”补充在这儿,漏掉了可惜。
那么在这最后一部分,我也需要写写薇娅的经历带给我的启发,这篇文章才算完整。
薇娅的故事如果没有她现在的成功,其实是个很普通的故事。每个人的经历都值得讲述,都可以让心理学家或哲学家、教育家拿来做案例分析。但薇娅之所以能坐在樊登对面接受采访,是因为她成功了,至少是大众标准的成功——挣到了很多很多钱,出了名。
使她成功的,有她童年时代对生命终极问题“我是谁”的追问,这是她生命的背景;有她自带的,或者受外婆影响的吃苦耐劳的品质;有对新事物的好奇,不断尝试的渴望;有家庭,尤其是母亲教育的成功:放养;也有看似偶然其实也必然的幸运:遇到了海锋,能和她一起在生命的海上搏击风浪的旅伴;还有机遇,时代的机遇。
薇娅活出了自己,希望每个人,也都能活出自己。
后记:因为希望发型更自然,所以我一般在早上洗头发。术后要避免深弯腰,所以只要洗发必得冲个澡。冲澡时经常会点开“得到”或“樊登读书”听点儿啥,碎片化时代的学习方式。今天早晨起床时想了想,好像一段时间没光顾樊登了,有没有新书?点开看了下,“本周新书”是——薇娅 :人生是用来改变的。薇娅?是那个做直播的吧?就顺手点开了,于是,有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