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则惑,少则得”

1 磕头

随笔的图片

今天上午在开会的时候校长说了今天中午也要出去吃饭的事情,就是村里的一个老人去世了,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就是听别人说他叫六嗲,至少我听来的是这个。

我们今天就是过去吃席,昨天晚上也去了,只不过我在写小结的时候忘了这一点,于是昨天的小结里就没有出现这个部分。

我们在昨天去吃晚饭的时候还磕了头,我在磕头的时候心里有了点想法,我和六嗲不是很熟悉,我没见过他几次,我看他基本上就是来学堂走走,喝喝茶之类的,我还有幸给他泡过两杯茶。

我从小就搞不清家里亲戚的辈分,就是我们家里的人有点多,搞混了,我就只知道外公外婆还有小姨大姨之类的会来家里的,其他的一年就见一次,我怎么记得住啊。

我在家里搞不清辈分,在这里也搞不清,就是李老师叫我们在磕头的时候心里要怀着感恩,这是在开会的时候说的,那时我们所有人都发表了一番意见,我对面的主角小胖也是说了很多,但他说的基本上都是废话。

我们中国的传统礼节很多,而小胖说的基本上都是和这个礼节对着干的,比如说把鞭炮扔进骨灰盒里面,还有在场地的时候就要狂笑,并且就要手舞足蹈,他说的大概就是这些。

我之前吃过两次关于这样的席,但是基本上都是吃过了饭就啥事没有了,没有磕头这个项目。

而我以前磕过一次头,就是小时候不知道几岁时在老家把门反锁了,之后被老妈按在了地上磕了头,不是很好的回忆呢。

这次是我第二次磕头,至少我是这么记得的。

我在场地的时候还有点小激动,因为我对于这个新鲜的活动还是有点好奇的,好想快点轮到我,但是真正轮到我的时候我就不开心了,心里有面子,小时候老爸说我不能给其他人磕头,但是我没有想过为什么。

磕头这么一个动作为什么不可以做呢,不就是身体的一个部位和大地亲密接触一下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而且我觉得,如果说要磕头,按照这种传统礼节来说,磕头是要在很重要的场所里才是需要做的,我觉得,要让我们磕头,那这个人肯定很了不起,能值得我们来磕头,那给他磕个头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还听说他给学堂的人写过很多的药方,而且还不轻易出手,那就更加该感谢他了。

我在磕头的时候好像用力过度了,就是把脑壳撞得很疼,但是晚上吃了饭头就不晕了。

今天上午快回的时候也说了小胖的事情,我从他的身上也看见了我以前的模式,就是光说不做,放大话,就是那些“大逆不道”的话,并且是在完全知道说了这些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的情况下还说,就像喝了酒还开车一样,完全是什么都不管的。

我觉得他可能是加了个“反正”在他的念头里,就是说,加了反正这个词之后好像什么后果都无所谓了,于是他就充满了无限的胆子。

说到目的,以我的角度来说,他就是想要寻求我们的目光和认同,说了我们都不敢说的东西,这么不怕死,他可能是想让我们认为他很勇敢,不过我看他就是勇,不敢,就是敢说不敢做。

我觉得,他其实根本不需要别人的认同,这种认同自己给就行了,又不是不会思考。

那么我们要认同他什么呢,估计能认同的就是他的抗击打能力了,他的身上全是肉嘛,打了他我的手还疼。

我以前这种模式发作的时候基本上是在学校,就是说什么要一周不写口算题,就是加了个“反正”,“反正老师也不会检查,还不如不写”。

不过来了学堂之后就没了,就是要学诚实,而且诚实根本不用学,自己想就行。

我觉得,小胖在说这话的时候可能根本就不去想着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只是满足自己当前想获得的那种认同感。

和我们以前偷手机来玩一样,做这个决定的时候都只会想着玩手机,不会想后果,结果等事情被发现了就一个劲的想自己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

就是说在情绪高涨的时候一般不会想太多,不去管那个后果怎么怎么样,只要当前满意了就行,小胖可能就是这样去想,但根本想不到自己会流泪。

 

2 牵挂越多,痛苦越多

 

今天我看到了《佛陀传》的“一个人牵挂越多,痛苦就越多”这一章,这一章讲的是一天有一个人来造访了佛陀,叫鹿子母,她的孙子刚刚死了,而她有十六个子孙,之后她和佛陀谈了些事,我看到了这些东西有了体会。

比如说很久以前我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有一天我手机上的游戏太多了,导致我不知道该玩什么游戏,之后和校长谈了下,校长就说“多则惑,少则得”,我的印象很深,就是当一个人有很多个选择要牵挂,他就会想那个选择更好,但是如果只有一个选择,就不用选了。

就像我们学堂的那些小娃,盛的菜多了就开始玩菜了,但是如果只有一碗大白饭和一点青菜,那还有得玩不。

 

乘风领域(www.4080so.com)分享生活随笔
乘风领域 » “多则惑,少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