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动物,在不同语境中,可以分别代表丑陋与美丽、肮脏与高洁、卑贱与富贵。它便是蟾蜍,俗称“癞蛤蟆”。常言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般是嘲讽丑陋卑贱之人竟妄想娶“白富美”为妻。但相映成趣的是,于古代,蟾蜍又可代指月亮。在科举时代,成语“蟾宫折桂”是指高中进士,富贵在望。蟾宫者,月宫也。

随笔的图片

据《诗经·邶风·新台》记载:“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此诗是讥讽卫宣公这荒唐无耻的国君。他为儿子聘齐女为妻,后得知新娘子是个美人儿,竟改变主意,在黄河边上筑新台,把新娘截留下来,霸为己有。诗的大意是:雄伟的新台矗立黄河岸边,河水滔滔奔流而去。本想嫁个温柔美少年,谁知被丑恶如癞蛤蟆的糟老头霸占了。这个故事大概也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典故吧。

那么,丑陋的癞蛤蟆又为何摇身一变,成为冰清玉洁的月亮女神?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里写道:“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蟾蜍不仅是月亮代称的玉蟾,还是发家致富的金蟾,乃吉祥之物,与此有关的民间传说非常之多,如“刘海戏金蟾”等。直至今日,很多商贾或百姓皆爱在室内摆放金蟾(俗称金蛤蟆),寓意招财进宝,多子多福,富贵发达。所以,蟾蜍享有“中华大蟾蜍”之誉。

记得儿时,在苏北乡村,癞蛤蟆随处可见。除了冬季休眠,只要有潮湿的土壤,如田野、树林、草丛或至居室,一不留神,视野里就会出现那些灰不溜秋的身影。癞蛤蟆长得很丑,一身灰黑,疙疙瘩瘩,令人毛骨悚然!而且,它仿佛生下来就已老态龙钟,步履蹒跚,行动迟缓,看不见生动活泼,永远一副城府深深之样。但它可爱之处在于,世上许多小动物看见人都要逃之夭夭,唯它见人不躲,表现出对人的信任和亲近。所以,孩时的我们,看它憨态可掬,经常用小树枝挑逗它玩,它却一动不动,慈祥地对你翻眼睛。于是,便有大胆男孩将癞蛤蟆用线扣住恣意玩耍,大人见了就骂:细猴子,快把癞蛤蟆放了,它一天能吃几千只虫子呢!你若惹急它,它会喷毒弄瞎你眼睛!

读书才知,蟾蜍的耳后具有毒腺,在受惊扰时可以分泌出有毒黏液,叫“蟾酥”。接触后会对人的皮肤、眼睛、口腔等造成明显刺激,像是灼伤感。这种毒液名叫“蟾酥”,可以制药。哦,想起母亲说过我孩时被癞蛤蟆救过多次。而我印象最深有两次。6岁时患上“风喉”(医名:马脾风),成天咳嗽,气喘吁吁,奄奄一息。村里“赤脚医生”根二爷给父亲偏方:用“头生蛋”(母鸡第一次生的带血鸡蛋)塞到癞蛤蟆嘴里,再把这癞蛤蟆放炉膛“火脚”里烤熟吃,两天一只,吃了好几个疗程,病真好了。还有一次我头上生毒疮,吃药打针无效。根二爷说用癞蛤蟆的皮贴在疮上可治愈。果真很灵。后来我翻阅了《本草纲目》,方知蟾蜍能医人间顽疾,有“辟百邪,驱鬼蜮”之功效。

今年中秋,回老家探亲,于田野漫步,遇老农问:“现在还有癞蛤蟆吗?”老人摇头:少见。脑海里浮现幻景:初春,冰雪消融,草屋后荷塘,水清澈见底,蛤蟆们趴在水底嬉戏。雄性蛤蟆“咕咚咕咚”唱情歌,找到合适伴侣,便开始生儿育女。转眼间,一团团“黑窝”全是小蝌蚪。又一转眼,小蝌蚪长大了,长出可爱的尾巴。一场暖雨后,乡村泥路上,那些蝌蚪已成小蛤蟆,成群结队,沿同一方向爬行。俨然列队出征的小战士,它们将要在广阔的田野里,投入捕捉害虫的行列,成为最出色的农田卫士……

可如今,在乡村几乎看不到几条清水河塘了啊,农田里亦填满了“药味”,癞蛤蟆们更是无处安身,它们究竟去了哪里呢?是不是也都“奔月”去了?

人类只顾自己在地球上为所欲为,却糟蹋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这种现象,实在令人堪忧!

乘风领域(www.4080so.com)分享生活随笔
乘风领域 » 怀念癞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