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寻石”记

随笔的图片 第1张

湖南通道这地方多山,丹霞地貌出名,却鲜有奇石。为得到一块像样的通道石,我曾委托当地朋友花钱购买,期待多年,仍难以如愿。
然而,我又向来不大主张买石。石头有缘、灵之说。缘和灵都是花钱买不来的。藏石多年,越发觉得买石头不如捡石头,捡石头不如”碰”石头。因此,我家的藏石,大都是不期而遇,如那块”宇宙石”,就是我去内蒙古赤峰时经过一个叫”宇宙地”的地方随脚踢出来的,实在是有趣得很。石头不大,约五六斤重,外形像一头牛,我属牛,上面还有我们全家人的属相图案,越看越感到神奇。好像它就是专等着我们的。当然,这样的运气太少,唯此,才“奇”气十足,韵味无穷,才愈加珍贵,才有“唯一”性。

心心念念地渴盼一块通道石,实在也是我们一家人与这个地方太有缘分。笔者在此地域当兵21年,青春岁月在这里度过。妻子和一双儿女在通道县城里生活过九年。儿子的小学教育也是在这里完成。
我们对于”通道”的记忆和眷恋,有一部分已变成了文字,比如以《岩石岁月》为代表的我的一些文章和诗歌,也有评论家说通道就是《岩石岁月》诞生的地方。有一部分变成了影像,比如我们拍录的一些老照片和新视频。有一部分变成了”向往″,比如连年来先是我和夫人两次”故地重游″发展到前不久的祖孙三代五口人的通道游。这种”向往″还在扩大延展,女儿宣称,等她双胞胎儿子稍大点,她们一家也要去通道寻找她的童年。

通道记忆变这变那,只是还没变成过石头。在我们那么多的藏石中,缺少的就是承载着“通道”气息和渊源基因的哪怕是一块石头。想想也是,我们那能忍受独缺“通道石”的现状!
等不来,买不到,那么,我们还是去捡去碰吧。2018年4月是一次机会。我携妻子参加“原一连战友通道联谊会”期间,在一个叫“地坪”(老连队驻地)的河滩上挑拣到一块圆乎乎的石头,抱回县城的旅馆里再三端量或凝视,总是激动不起来,没有相见恨晚的那种感觉,更没有第六感觉。它或许不属于我们。我们商定,放它三天,等到离开通道时,再“沟通”不起来,就干脆放弃它。于是,我把它置放在我们的房间里,闲余时光几乎都用来看它几眼上。

随笔的图片 第2张
然而,三天过后依然是没有看点,更没有兴奋点。告别通道时,我们几乎是一步三回首的与它分手。不是恋恋不舍,而是它那没有丝毫改变的生冷面目让我们惊诧、无奈和遗憾,哪怕是在最后的一瞥中让我们看到一点点希望,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带回山东。然而,它那默然冷寞的姿态把这次机会毁灭得干干净净。
离开通道的日子里,我却渐渐地滋生出一种懊悔之心,不该放弃那块石头的,时间或许能够使生冷演化为热络。它确也有几次从我的梦境中划过。最不济,家中有块通道石总比没有要强一些吧。总觉得还有那么一点“缘”被一种说不清楚的隔膜之气笼罩着。

终于等来又一次机会。是儿子一家促成的。儿子要回望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孙女要去瞧瞧从生下来就听大人们常常讲述的那个既遥远又美丽的小城,儿媳也乐得其成,他们的新婚蜜月旅游也曾把通道作为首选之地。我和夫人则不置可否,我们近年毕竟已两去通道。但我们还是顺从了子孙的心愿,其中也有我还想碰碰运气“碰”一块通道石的心事。一家人自是“归心似箭”。儿子儿媳轮流开车,第一天行程1200公里到达湖南的常德,第二天行程1100公里就到达了通道。
第三天上午发生的蹊跷事,简直就有点“石破天惊”的来头了。我的日记中有一段这样的“现场实录”:
······在离开竽头侗寨赶往下一个景点皇都侗家山寨的路上邂逅一座叫”迴龙廊桥″的小景点,神差鬼使一般,我建议在此照个全家相,却意外发现三块石头躺在光天化日下的一堆灰烬边。我们猜测是当地山民冬天围坐着烤火取暖的一个现场。三块石头光溜溜的,在阳光下呈蜡黄颜色异常明亮,两个呈椭圆形,另一个圆得如巨大的天鹅蛋,它们上面的图案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体重皆约在30斤上下。我们一家人立即被吸引,兴奋不已,争着抚摸摆弄它们,一见如故,喜不胜收,天赐良缘一般,顿时觉得阳光愈加灿烂。没有更恰当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当时的心情。一块石头落地,不,是三块石头落地的惊喜感,为我们的故地重游增添了莫大吉祥温馨的气氛······

奇石之“奇”是没具体标准可依的。在别人眼里,这三块石头可能什么都不是,甚至是一钱不值。可我们一见如故,知根知底,情深义重,心息相通。就是它!!!久别重逢一般,自然是不由分说,没半点犹豫,我们在附近的小河里给它们洗了个澡,放到后背车厢内,跟着我们一路回到山东老家。从此,在我们的藏石中便添加进三块来自萨岁故乡的“通道石”。
美丽神奇的通道仿佛摇身一变幻化为“三块石头”,从此与我们日夜相守,会省却一些远隔千山万水的相思。怪不得它们的“落地感”是那样的让人荡气回肠

乘风领域(www.4080so.com)分享生活随笔
乘风领域 » 通道”寻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