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拥有“向着明亮那方”的愿望和能力?

一室阳光。

周末,依然早醒,所以睡眠并未消解一身的疲倦。赖了个晚床,直到阳光在窗棂上微笑地注视我好久,我才从跳跃不定的思绪中挣扎起身。做了些家务,又窝进懒人椅里,继续任思绪飘蓬。

点开昨晚做的日签,朗读的声音有些疲惫和沙哑,但依然传达出“向着明亮那方”的那份向往和坚定。(为了保持文章的连贯性,先放张日签图,把视频放在最后吧)

随笔的图片

植物有向阳性,人何尝不是如此。每株花,每颗草,每一个小小的孩子,都在向着明亮那方生长,但是不合适的环境或过度的干预总会破坏这种天性,在这个整个社会都为教育焦虑的时代,尤其如此。

因为工作的关系,近两三年接触到不少家长,他们坐到我对面讲述起孩子时,总是带着遗憾、懊悔,因为初为人父母,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又被大环境的焦虑裹挟,等到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已经难以挽回或需要付出巨大的改变才能扭转已形成的定势。我最担忧的是父母和家庭没有能力去做出这种“巨大的改变”,人太容易依据惯性向前走,也太容易被打败,有问题的家庭更是如此。

希望每一对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时,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不是被母爱或父爱冲昏头脑,给予孩子太多他承受不了期望。或走向另一个极端——你只是被迫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甚至他是你保全婚姻、争夺财产的工具。

还好,总有一些美好的、恰当的爱让我们为之欣慰。

在公众号“慢书房”里读到一篇文章《我希望我女儿嫁不出去》,文中父亲对小女儿的万般疼爱引起众多共鸣,留言区里一片感动。从这位父亲的心出发,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他的感受。我曾看到自己的好友出嫁时,那个在她口中对她一向严厉的父亲用手掌抹了一次又一次泪。原来,父爱可以藏得那么深沉。

而文中的这位父亲,显然属于“表达型”的,生活中,也一定很温暖吧。

但是无论你愿不愿意,孩子总会长大。小天儿就正处于从幼年到童年的过渡期,作为与他朝夕相处的妈妈,我也总在“亲近他”与“疏远他”中来来回回。

“天儿,晚上你一个人睡吧?”在郑州时,我隔三岔五地就会这样问。

“不要~”他带着几分撒娇,不情愿的样子。

我总是有点小开心。

他还愿意和我一起睡啊,尽管各是各的被筒,但讲完故事后他睡着之前小身体翻来翻去闹出的小动静,半夜被子被他压在小身板儿下我得使些力气才能帮他拽出来重新盖上的叹息,还有早上醒来看到他熟睡的小脸儿时心底泛起的柔情……这些都是有一天会失去的幸福啊!每次帮他洗澡,我总会说:“你看你都是一个一年级小男生了,还得让妈妈帮忙洗澡,羞不羞呀?!”可是心里会想:我还能给他洗几次呢?也许有一天,他突然就会像四岁时怎么都不愿意跟我进服务区的女卫生间一样,瞬间就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呢!而我的弟弟,不也是在比小天儿现在大一点的年龄,突然就不愿意跟着我们一起去洗澡了吗?

我珍惜这些可以亲密的时光,但同时也在把他“往外推”。

如果周末回老家,晚上他已经习惯一个人去姐姐屋里睡觉了。他会在楼下玩儿到快十点,上来跟我们说几句话,洗脸洗脚,便自然地去睡了。这个习惯也不过用了一两个周末的时间便培养出来了。早上常常是自己穿衣起床,下楼吃饭,找小朋友玩儿,完全不用为他操心。

昨天因为早早地要去一所学校参观,我托两位住在我们楼下的姑娘把他捎到学校去。早上临走前我把他喊醒,告诉他一会儿姐姐们带他去学校,下午放学要回老家。“那我要带的东西怎么办?”他睡眼惺忪地问。

“你还把它们装到你的小包包里吧。”我答道。他所谓的“要带的东西”,指的是他睡觉时爱搂着的一条“小毛毯”(被他搂了五六年,已经很旧了,但他视若珍宝)、小黄鸡“窝比”和一只戈艾巴萨怪兽模型。前两件是睡觉时必须在身边的两件宝贝。

中午我回去收拾东西,到处找不到他的小包包,心想,或是已经和书包一起带到学校去了。到学校一看,果然在我办公室的座椅上。放学临走时,他说:“我的滑板车还在学校门口。”竟然也记得把滑板车带了过来。晚上跟H先生说起,我说:“好像忽然之间又长大了一些,知道自己回来要带什么,不用我操心可以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了。”

在完成作业上,基本也不用我费心,都能独立、按时完成。

上周我问H先生:“我自己是从一个小女孩儿长大的,大致知道一个女孩子成长的历程,所以我觉得养女儿比较有把握。但我对小男孩儿是怎么长大的就不了解了,你给我讲讲养一个男孩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呗!”他说:“我小时候父母没怎么管我。”

仔细想想,我的成长,父母介入的也是比较少的;女儿的成长,我也在很多时候是放手、给了她足够的空间的。做父母的,给孩子多一点空间,多一点放手,多一点信任,这也许是与给他们爱和引领一样重要的事吧?!

希望每一个孩子,在童年不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异化,在未来的人生里,都能保留着“向着明亮那方”的愿望和能力——

乘风领域(www.4080so.com)分享生活随笔
乘风领域 » 你是否还拥有“向着明亮那方”的愿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