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路灯很亮,天上月儿也很亮

最近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下班后和同事教研了一节课,又整理了一下今天听课笔记和一些学习材料,离开学校时,看到综合楼电子屏显示:七点四十。
好在,路灯很亮,天上月儿也很亮。

随笔的图片

前几日看到西媛说“教个书,老是把自己感动了”,今日课堂,简直太有同感啊!
所以,暂时放下没有完成的教学设计,记下今日之感动。

第四单元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围绕这个主题,教材编排了四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教学内容。其中精读课文有《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略读课文《清贫》。
古诗《从军行》《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是抒发爱国情怀的名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和超人的胸怀。
《军神》主要讲述了年轻时代的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严重受伤后,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不使用麻醉剂,忍受巨大痛苦接受了72刀的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尊称为“军神”的故事。
《清贫》这篇文章是方志敏烈士在国民党反动派狱中写的,篇幅不长,语言精炼,生动。文章主要写了方志敏被捕时,敌人搜遍了他的全身,一个铜板也没有搜到,只搜到了一只表和一支自来水笔。歌颂了方志敏一心为革命,甘于清贫无私奉献,坚贞不屈的崇高精神。

整个单元既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又不单调。虽然年代不同,但是表现的精神主旨是统一的,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毛主席痛失爱子的悲痛,军神刘伯承的刚毅,方志敏的清贫,这样看下来,是不是每一课都让有让人感动的点呢,备课时,组里老师就无数次的被文章、被人物所打动。同事感慨,年轻的时候教这些文章,好像并没有太多触动,可是年岁渐长,如今再教这些课文的时候,真的有那么一瞬间自己都会泪湿眼眸。

只是没想到,只学习了古诗,我就被一次次感动。

漫天黄沙,边塞苦寒,历经百战,戍边时间漫长,战斗激烈频繁,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仍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多么震撼人心,令人敬佩!
那一刻,被感动了。
可否还记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放旷达?战争残酷,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这又是何等的视死如归!
那一刻,被感动了。
可否记得“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战斗口号?加勒万河谷中印边境冲突中牺牲的卫国戍边英雄们,“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是他们,让我们知道了:以身许国,青春无悔!
那一刻,被感动了。
当硝烟不再,战争远去,是否还有人记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
讲边塞诗,总是讲得慷慨激昂,激情满怀图片。

可是,写下《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陆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他写下这首诗时已经60多岁了,中原地区被占领,也已有60多年了。闲居乡间的生活,没能让陆游的心平静下来,他仍然抱有收复失地的热情,只可惜现实让他一再失望。所以,他才不免感叹“移民泪尽胡尘里,难忘王师又一年”!

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年事渐高的一位老人,在秋夜将近的黎明时分,步出篱门,面向北方叹息落泪,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移民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泪尽”一词中期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

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移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移民之口表达了自己失望而不绝望的心情。
所以当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临终前仍不忘告诉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一生致力于抗金,一直希望收复中原,虽然屡遭挫折,但初衷未变,这份爱国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而又热烈!

反正,我是感动得不行,只是不知道小朋友们能体会到几分图片。
还好,接下来要讲的是杜甫,明天上课,再去体会“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欲狂”吧!

乘风领域(www.4080so.com)分享生活随笔
乘风领域 » 好在,路灯很亮,天上月儿也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