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敏感心,修炼钝感力

随笔的图片 第1张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很多人都不陌生。

随笔的图片 第2张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层次由低到高分为五级,位于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是人类的生存层面。再往上,依次是归属层面和成长层面。

现代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社会制度越来越健全,因此,绝大多数人生存层面上的需求得到了保障,人们开始更关心归属层面——友情、爱情、自尊,甚至是成长层面——道德、创造力、价值感。

这是社会的进步。

因此,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时候,人们的心理问题就会凸显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心理学书籍热销,心理学讲座大火,各类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等与心理有关的职业越来越兴盛的原因。

然而,当我冒出要写这篇文章的念头之后,追溯自己的成长历程,惊觉我的生命自小就极度偏重精神化,这实在是“认识自己”之路上的一个新发现。

不知是从小胃口就不好,还是父母为我提供了可以满足我生理需求的生活条件,我从没有被食物诱惑过。没有过想吃什么而不得,馋到不行的记忆。初中时学政治,说什么2000年实现小康,我问爸爸:“什么是小康生活?”爸爸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基本上是小康生活。”那是93年左右吧,2000年还是个令十三四岁的我充满向往的新年代,具有跨世纪的神秘和崇高感。爸爸的话让我审视“当下”的生活——每天中午无论是米饭、面条还是卤面,炒肉或炒鸡蛋必备其一,而且肉明显比鸡蛋更多。以至于我把一额头的青春疙瘩痘归罪于每天吃得太油腻,希望饭食清淡一些。午饭后,一般一家人会每人一个苹果。早晚饭也就是家常饭吧,与现在似乎也没有太大区别。

那时的我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以饭食为标准去直观地感受政治书里的“小康生活”。

或是生理需求中最重要的“食物”被满足的缘故,或真的是基因问题,总之,生存层面的问题从来没有困扰过我,包括“安全感”。我的十足的安全感最大的表现就是我总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世界上的人大部分也都是美好的。这种对世界的信任,对人的信任,也铸就了我生命中善良、美好的品性。

相反,从小,我就比同龄人更多思虑。

八九岁的年纪,大家正是无忧无虑欢度童年的时候,我早早地被“人必有一死”的宿命困扰,于是,整个青春期就在寻找“人为什么而活”的答案,半生的努力也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时时有生命短暂不能虚度的紧迫感。向上,向前,不停地去尝试去体验,似乎就是我生活的目标。

所以,我的生命一直是偏于精神化的,是哲思型的。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很少关注普通民生,很少读小说,而更愿意在自己有限的因缘世界里去耕种和劳作,更喜欢读哲学、心理学以及与自己的工作高度相关的教育学类书籍的原因。

似乎一直没有把自己的心在这个世界里安顿好,所以不能“忘我”地去关注黎民疾苦,没有更大的力量去考虑社情众生。

愿这个社会平稳发展,愿我持续向前,在有生之年,能有更大的格局和能量,立己达人。

你看,本来是在说人们的关注点已由生理转为心理这个普遍性的问题,却拉拉杂杂地说了一堆自己,这也是不能“忘我”的表现之一。

好了,言归正传,接下来才是与题目真正相关的内容。

2

 

保持敏感心,其实就是保持一颗不麻木的心。

看见花儿会驻足,看见柳芽儿会感动,阳光下看着孩子欢笑会感受到他们活泼泼的生命力;读一首诗歌会感动,听一首歌曲会感伤,牵着儿女的小手会觉得幸福并想把这样的感觉留住……你用全部的感官在品味生活,在全方位地感受生命,也因此更容易捕捉到生活中的小确幸,视免费的阳光、身体的健康以及和谐的家庭为最宝贵的财富,有很多满足,很多快乐,有幸福的能力。

但很多人是麻木的,甚至包括很多孩子。

生命如果只是沦为一日三餐,沦为机械化的劳作,除非这只是你生命旅程中短短的一段时间,那么它也是有意义的。毕竟,每个人都有堕落、颓废的权力,作为不断在高潮低潮中起伏的生命,也应该有相对低谷的时期。但如果一直处在这样的状态中,那么,人之为人的意义便被消泯了。我们需要过一种被省察的生活。

觉醒的生命,追求意义,追求价值,追求快乐。每一个不快乐的日子都不是你的。

由我们自身,再向上向下追溯。如果说我们的父辈因为童年经受了饥饿贫寒,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心不够敏感(当然,我指的是群体而非个别),那么我们的孩子,从小衣食无忧,车接车送,他们对万事万物的敏感之心又是被什么夺去了呢?我脑海中闪出一串词语,还是不说了罢。

好的教育,就在于保全或激活孩子的这颗敏感心。为什么要给孩子读大量的绘本故事?为什么我们每天清晨要把美好的诗歌带给孩子?为什么一天的学习由美妙的器乐开启?为什么要让孩子在十岁左右穿越整整一年的古诗词——农历的天空下之旅?……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孩子是一个整全的人,立体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卓然而立。

你想要教出什么样的孩子,你就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3

 

敏感是必要的,钝感也是必要的。

过于敏感的人,会略微有些神经质。像一个弱不禁风的瓷娃娃,稍一碰撞就会受伤,会碎裂。这样的人,自己很累,与他一起生活的人,也很累。

而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有一定的钝感力,能控制或消化自己的情绪,不被别人的评价左右,能客观公正地对待和处理别人的评价。

在刘润对话樊登的一篇文章里,刘润问到樊登一个关于员工管理的问题,樊登说:我们只招成年人。

后面写道:小孩子才发脾气,成年人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成年人就是那些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人。

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明确目标而为之努力,这是成年人的两个特点。

说起来不难,做起来不容易。

我们太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左右,太容易被几句“难听话”弄得情绪低落,我们不仅在美好的事物面前敏感,在别人的评价里也同样敏感甚至更敏感。

所以,修炼钝感力,是很多人要做的功课。

如何修炼钝感力?其一,看对方的初心。

举个例子,最近这几个月,我常被魏智渊老师“批评”。就像一个孩子如果总不在父母身边,隔着距离去看,他哪哪儿都好;但是如果老在父母眼皮子底下晃悠,尤其是他做的事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差距,就难免想批评他。所以,家里被批评得最多的孩子往往是做事最多的孩子,不做事的,自然也没啥毛病。

挨了魏老师批评,有时确实委屈,这件事我明明跟你汇报过沟通过了,你当时是那样说的,现在怎么又这样说了?这件事情明明是那个人没有安排到位,怎么又赖我头上了?……而且,你站在他跟前,还根本说不出道理。他的道理比你高几个层次,你还没张口就先气短了,所以也只有跟自己同层次的人吐几个槽以倾倒委屈的份儿。

但内心里,你还是会接受批评,并愿意承受这样的“委屈”。因为你知道他是真心实意地为你好,想要提升你,想要帮助你。那么,受点委屈算什么?你要做的是努力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取其长补其短,想办法去把事情做好。

同理,我在学校随机听课,课后跟老师反馈时也习惯直接说不足或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果每次评课都要小心翼翼地像保护新老师一样先把优点列一大堆,效率太低了,我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直接告诉你问题所在,利此利彼。

其二,运用同理心。

“伤害”我们的人,常常是熟悉的人。这就好办了。因为熟悉他,你就能懂得他,理解他。他之所以“伤害”我,是因为他是从那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性格?是因为他心是好的但不善表达?是因为……

找到原因,理解了,再采取下一步措施:是需要再跟他深度沟通一下呢?还是用合适的方式提醒他一下?是向他表达自己的感受呢?还是不用在意不必追究?

很多事情,当你运用同理心,理解对方的时候,你的心结便解开了。

其三,把事情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看淡。

这一条适用于我们被不熟悉的人或改变不了的事所伤害。

拿老师来说,需要面对形形色色不同的家长,被家长伤害也是老师的宿命,只是多多少少深深浅浅的问题。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可以通过坦诚沟通达成共识,得到理解的,这自然是好的。但有极个别的家长,确实是很难沟通的,他们还往往会让你委屈得想辞职。但你若真为此辞职,就得不偿失了。那么,让目光从这一位家长身上扩开去,看到更多家长的认可和支持,看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感受到的幸福,看到自己生命和生活中那些更美好的东西,它们也会让你的伤淡化,痊愈。

还有一些事情,是你用尽全力之后也改变不了甚至是失败的。那么,把它当成自己生命中一份值得珍惜的经历,不被失败所伤,不被伤害所伤,不丧失对自己的信任和对未来的希望,这也是钝感力的一种表现。

如果还不行,那么学习一下阿Q吧!

钝感力的强弱,决定了你生命的韧性。韧性越强的人,生命力越强。

在美好面前保持敏感心,在挫折面前修炼钝感力,做个每天都快乐的人。

乘风领域(www.4080so.com)分享生活随笔
乘风领域 » 保持敏感心,修炼钝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