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源头上的立足点

随笔的图片

地基很重要。
古代中国分分合合,能稳固一体那么多年,全倚赖它有个坚实的地基。
若是概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有三个节点需得特别重视:一是周文王、周公时期,打好了地基,搭起了主要的框架;二是诸子百家时期,世道乱而文化兴,进入几乎是早熟般的巅峰期,屋子不齐整,却各自别致;三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下子有了统一规划,开始批量兴建火柴楼。
要按一栋房子来形象点说,分别是打地基、盖好屋、拉起院墙谁住怎么住。

不搞历史的可能意识不到,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周是个非常重要的朝代,意义、地位远超汉唐。
我对这个朝代伟大性的认识,是基于我尊崇的一位著名知识分子对它的全心全意的关注。当我试图去寻找在当代中国已经明显缺失了我们的文化传统的根基的时候,孔子的“克己复(周)礼”以及将周文化加以整理的举动,让我重新审视周这个经历了辉煌、衰落、战乱的漫长时代。

十二岁的时候,我们和大人一起不遗余力的去批判一个叫“孔老二”的老头,这个被指责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物,被我们引用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克己复礼”,或者叫“复辟”。
孔夫子这时候被拉出来,有点冤大头。
七十年代初的批林批孔有些荒诞,就因为林彪挂了条幅“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便把俩人放一起批斗。
依我们这些小娃当时被灌输的理解,这俩人都是想把我们拉回到万恶的旧社会,据说那里的生活水深火热。

孔子的“克己复礼”就是对周文王、周公时期的社会秩序极其向往。
他在的当下周王朝孱弱,诸侯争霸,民不聊生。
他要回去的是周文王、周公治下的时代,礼乐兴盛、民心安定、秩序井然的社会。

周是中国文化形成的最重要源头,也是儒学的根基。
此前的文化性质带有半理性的原始宗教的特点。比如和它距离很近的殷商时期的中国人,最关心的精神与文化问题是人与鬼神的关系,且以饮酒和祭祀来通鬼神。它的祭天、疑鬼与嗜酒的特性,恰好就是导致了原始文化危机,形成了最初的理性文化及其思想的前提。

对殷商灭亡教训有着强烈印象的周朝政治家,对天的性质以及天人关系重新进行了反思和解释,提出“尊天”必须“宜民宜人”,描画出统治者必须要兢兢业业修德的路径。于是“敬德保民”就成为中国早期文化的关注点,而敬德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就是“礼”。

我们现在去看周人的思想,它实则已经建立并贯通了中国文化思想延续了几千年的命脉,人既是祭天、爱民、修德、守礼的“社会人”,也是尊天、顺时、知变、了数的“自然人”。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相对、相关、互补以至相辅相成的中国思想基本特征,在周人那里已经初步形成。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正如那个时代诞生的伟大著作《周易》一样,它博大精深,至今依然有文化指标的影响力。
从文化标尺上看,“尊天”必须“宜民宜人”、“敬德保民”等观念,由敬德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也就是“礼”,都是杰出的文化范畴的创建。

值得关注也是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建设的设计者都是政治家,甚至是最高统治者,都带有治理的工具性初衷,以此更有利于稳固统治的强烈的功利色彩十分鲜明,缺乏文化主体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是否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在其源头生成时,就有着作为政治或统治附属物的先天缺陷了呢?
政治色彩浓厚,依附性强。

六经是中国文化的原典,其中的很多内容可以确定是孔子时期的知识分子对周文化集大成的整理与总结。
中国文化很多核心价值观就是由这里生成并在其后被充分阐释与表达的。

最重要的当然是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
有的学者很骄傲的指出,这种理念远早于西方中世纪基督教平等观念和近代的博爱观念。但你要觉察的是,为什么中国人仁的思想,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主观刻意都非常的显达,却要远较基督教平等观念和近代的博爱观念逊色与无力?如果正视我们中国文化在其源头生成时,就有着作为政治或统治附属物的先天缺陷,那么你就会意识到,从源头文化生成的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被统治阶级及其主流色彩奴化甚至扭曲了,统治工具和功利的意图非常强烈,磨损了个人的自觉与觉悟。
没有对个人权利基本尊重传统的社会,怎么可能会出现大批大批的具有那种高度自觉性的仁者?当社会绝大多数个人的性格与思想张力,被政治的从属性所束缚甚至淹没的时候,中国的人文精神实质上同时被矮化了,尽管它被抬举得很高。
你可以“杀身成仁”,但士可杀亦可辱。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这样的图景:
孔子与学生奔走于诸侯国间,在傲慢或虚假殷勤的王公面前,苦口婆心的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穷困劳顿而一无收获……

其后不久,中国第一个皇帝仅仅一怒,就非常轻易的就做出了一个让后代不解了几千年的惨烈举动——焚书坑儒……

1711年,有人告发,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对前明政权表示同情态度,又用了明朝的年号,朝廷就下令把戴名世打进大牢,判了死刑。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又有三百多人。
有不少完全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一句诗、一个字也惹出大祸。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音bì)字,雍正帝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于是挑剔说,这“清风”就是指清朝,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乘风领域(www.4080so.com)分享生活随笔
乘风领域 » 文化源头上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