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觉得长大就好了,但生活其实永远没有“好了”

随笔的图片

上午三大场谈话。

这里的“大”,不是指时间长(有一场确实时间比较长),而是事情棘手,不像平时只是简单地传达或交流。谈完三场话,忽然心生感慨,想写点儿啥。

1

 

小时候遇到难事,总觉得长大就好了。似乎未来有一天,一定会过上无需努力、每天都幸福快乐的安逸日子。后来发现,生活永远没有“好了”的时候。这会儿“好了”,过段时间又会有新的问题出来。

带一个班,总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需要应对,哪怕你做了几十年老师,每天也仍然要面对新问题。且不说知识和技能在不停地更新迭代,你需要学习新方法和重建自己的认知系统,仅仅是孩子,你就永远需要依据他们的差异去寻找和调整教育的方法。哪怕两个孩子性格类似,但他们背后的家庭却会有很大差异;有的家庭类似,孩子的性格和成长经历又相去甚远……这意味着你无法确定你要带的下一个班级会有怎样的一批孩子,因此你也无法直接套用过去的经验。

一所学校也是如此,永远没有学校办好了可以高枕无忧的那一天,总是需要去变化,去改进,总有新的问题需要应对,新的想法需要实施。

生活更是如此。世界瞬息万变,一切都在动荡之中,大到国际形势,小到个人生活。

也正是在这种“不确定”性中,万物才保持了平衡和生机。

但问题就在于,我们在“不确定”面前总会有一种恐惧,或者说一部分恐惧。因为“不确定”中也包含着我们期待的“不确定”——比如突然涨了工资,突然遇到了爱情,这给我们极大的幸福和幸运感,我们为此而惊喜、颤栗。但这样的美梦常常只是做做而已。

生活中,我们经常遭遇的是另一种“不确定”,即问题、麻烦。哪怕你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往往会因为一点点的小疏忽,使一件事情失败或染上瑕疵,若再遇到不被理解,简直是雪上加霜,令人垂头丧气。还有一些你根本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也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命运早已在你的生命之途中为你埋好,只等时间到了,炸你个措手不及。我们恐惧的,正是这种“不确定”。

那怎么办?

改变自己的心态。

对于一个人来说,彻底摒弃“安逸”的想法,才不至于在每一个问题来临时消极、抱怨、退却。用消极心态被动应对也能解决问题,但是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处理问题前需要安抚自己的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处理完之后像打了一场大仗,需要大量的时间恢复、调整。人的生命整体上会显现出一种孱弱。

而积极的心态是,你知道生命就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永远没有“好了”,没有安逸的那一天。唯有死亡是永恒的平静。生命不息,变化不止,要拥抱变化。

“拥抱变化”也是被说烂了的话,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面带微笑地拥抱变化?一个在变化面前能够保持微笑、保持平静的人,一定是一个生命有力量的人。那么,生命的力量从何而来?

完了,我发现写着写着,我给自己挖了一个更大的坑。

但我还是尝试着用我浅薄的认知表达一下。

2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也就是说,你有怎样的人生观,决定了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来面对生活。这是生命的最根源处,是哲学层面上的思。

那么,人应该为什么而活?有人为成功,希望青史留名;有人为钱,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人为意义,能帮助人、造福人,便觉不虚此生;还有人为爱,一生得到足够的爱并给予人爱,便能安详地离去。

对于我来说,从小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使我认可尼采的说法:生命本身是无意义的,我们只能赋予它意义。因此,我也赞同他笔下的酒神精神——“它肯定万物的生成和毁灭,肯定矛盾和斗争,甚至肯定受苦和罪恶,肯定生命中一切可疑可怕的事物。总之,肯定生命的整体。”

在肯定的基础上,人就会生出强大的生命力,再加上对痛苦的接纳,使人产生出积极创造的力量。

对痛苦的接纳意味着我们要正视痛苦的积极意义——

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生命是一条毯子,苦难之线和幸福之线在上面紧密交织,抽出其中一根就会破坏了整条毯子、整个生命。没有痛苦,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正是战胜巨大痛苦所产生的生命的崇高感。痛苦磨炼了意志,激发了生机,解放了心灵。人生的痛苦除了痛苦自身,别无解救途径。

——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图片

是的,痛苦的积极意义是增强生命力,我们又靠增强了的生命力来战胜痛苦,直到痛苦越来越少。其实并不是痛苦少了,而是我们自己更强大了,最后,你只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再有痛苦的感觉。

所以,回到刚才的话题,如何拥抱“负面”的不确定?就是强大自己的生命力、增强生命能量,不把问题当作难题,真正成为一个生命的强者。“一个人不仅对欢乐发笑,而且对失败、痛苦、对悲剧也发笑,才是具备了酒神精神。”

观念准备好了,只是第一步,不付与行动,观念也只是观念,正所谓“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要将自己投身于事务之中,在行动中磨炼意志,锻炼能力,储备知识,才能让道理真正活起来。况且,我们也常常无法等到观念完全准备好时再去行动,而是边行动边建构和完善观念。

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还说啥?干吧!

3

 

做教育的,最后的落脚点自然也是教育。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在问题面前都会抱怨、抗拒,而不是平静地接受甚至拥抱?因为大多数人小时候都像我一样,觉得长大了,一切就都“好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形成这种思想的,但我知道,如今的应试教育,是加倍强化了这种思想。“好好学习,等考上了大学,一切就都好了。”多少孩子仍然被这个魔咒残害着。所以,高考完,书本撕得满天飞;所以,考上大学,忽然失去了人生的目标,逃课打游戏叫外卖,因为寂寞去谈恋爱,荒废时光;所以,工作也变成无边的劳役,仅仅是维持生命活下去的手段……

高考只是人生开场后要走过的一道关卡,生命的一径长途,埋伏了九九八十一难,没有短暂的奋斗之后便可一劳永逸的人生。我们要带给孩子的,是激发出他生命的能量,让他有勇气、有力量去面对他未来的人生。

什么能激发孩子呢?

爱,理解,接纳,信任,美好的事物(诗歌、经典书籍、数理逻辑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也包括挫折、能转化为生命营养的痛苦……

当我们使自己和孩子的生命具备了力量和韧性,我们就可以说:“好了。”不是生命之路好了,而是我们时刻都“准备好了”。

只有当你“准备好了”,你才能在问题(消极的“不确定”)面前不怵,也更能享受生命中积极的“不确定”。

不要恐惧,顺势而为。

乘风领域(www.4080so.com)分享生活随笔
乘风领域 » 小时候觉得长大就好了,但生活其实永远没有“好了”